今年,国家在推进个人养老领域的制度和金融工具建设方面真是雷厉风行,肉眼可见的快。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刚过去的周末证监会就发布了 《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个人养老金与公募基金行业深度绑定的格局已经明确,公募基金“长钱入市”的活水储备也从源头上开闸了。
关于这块,我想有几个概念可以厘清一下:
首先,个人养老金与社保不是一回事,也没有交叉。
社保是我们常说的“五险一金”,它是由个人和企业共同缴纳的,进的是统筹账户,个税前扣除,退休时领取原则是彼时各地社保退休金标准。个人能从社保领到的钱是不确定的,会随着时代、地域政策变化而变化,没有专属自己的概念。
个人养老金是个人独立缴纳,进的是个人名义开立的专属账户。这部分钱也可以抵扣个税,以目前1.2万/人/年的政策上限为例,每月享受1000元的专项附加扣除。这个账户也不能提前支取,只能专款专用和长期投资,但可以继承。只能在达到退休年龄、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出国定居等规定的情况下才能领取。
所以,个人养老金是个自愿行为,相当于开通了一个有免税额的只进不出的理财账户,在监管给定的范围内自己挑选基金,长期持有,到无法劳动时再从这个账户支取本金或者投资收益,金额取决于自己的理财水平,可能有增值,也可能有折损。目前监管给出的方案是会持续不断评估适合个人养老投资的产品准入标准和名单,尽可能保障产品的安全性、长期保值的专业性等。
其次,个人养老金投资,与银行试点养老理财产品暂时也没有交集。
试点银行和地区的养老理财产品,本质上是有牌照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提供的产品,以固定收益策略为基础,涵盖了股票债券和非标债权投资等范围比较宽,虽然也是鼓励长期持有,但都有明确的期限,到期可赎回变现,没有严苛的领取标准,没有账户概念,也没有个税抵扣作用。购买同一只产品的客户,损益是一样的。
而个人养老金投资的是指定范围的公募基金,底层资产更加标准化,策略也更加多样化,净值波动也会更大一些,由于账户内买入卖出决策是个人自己做的,即便是选中同一款产品的投资者,买入方式不同,买入成本不同,卖出时点不同,在损益上也会天差地别。本质上还是自己买卖基金,只是限定了账户,限制了取款。
至于未来会不会把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可投资范围,还得看监管,暂时看它们是两个体系,个人养老金在证监会管辖下推进,而银行养老理财产品是银保监会审批管理的,不过从《意见》总稿上看,将银行理财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是有包括在顶层设计中的。
再者,个人养老金买基金,和我们自己买基金有什么区别。
区别主要是在投资成本上。个人养老金制定了一系列让利个人的费用优惠,包括专门设立不收取销售服务费的份额(类似平时看到的e\h份额)、优惠管理费、托管费、申购费等。可投资对象,首批试点是养老目标基金,也都是主流公募基金机构提供的,这些产品目前都是fof形式,相对普通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基金,从策略上讲通过组合基金配置,相对分散风险和提升持有体验。投资渠道也不外乎蚂蚁基金、天天基金和一众银行,相信也不影响个人操作习惯。
因此,在个人理财计划中,有一块资金本身是做长期投资准备,不考虑流动性,稳健增值享受复利的那部分是划算放到个人养老金账户打理的。
政策和概念解读完了,最后再说一些数据测算和感受。目前1.2万/人/年的交金上限,有报道称符合交金条件的个人有10亿,这样算下来,一年就可以有12万亿入市,而目前公募目标养老基金截止目前一共才200只不到,规模才1068亿,这还没有刨除不符合规模条件的养老基金。而公募行业一季报最新规模是26万亿,这还包含了货币基金规模。所以一旦这笔资金运作起来,公募行业规模会被名录上的少数基金迅速撑大,这些基金的fof组合投资又会对关联公司的其他基金规模产生二次影响,这对公募行业的座次排位、经理极速扩张能力圈的挑战、投研客观性和公正性都是极大的挑战。不知道监管在这方面有没有考虑相应的纠察和约束。不过,这是从满员满交的角度测算的极值情况。总体上,这个制度的运转,预计是会给二级市场带来大量的长投资金,给了公募资管一个很有力的加速度。
实际中,应该有很多地区的参与人员不会顶格投资。这也延伸出一个问题,金额设定是否要考虑地域差异,比如北上广的职工以1.2万/人/年为上限是否太低了,这些地区的职工无论是从投资意愿还是交费能力上来说都要更强一些,如果政策上搞平均主义,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市场规模、运作效果都会打折扣。
不论如何,个人养老的自理时代是真正开始了。不论是投资养老基金,还是购买商业养老险,还是购买银行养老理财,我们都要在社保之外,多一份规划和行动。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理财师,是自己的组合经理,保持对政策的研究,对市场的观察,对产品的学习,保持警惕,扫雷排雷,为将来的养老生活增加一份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