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山西省临汾市蒲县、翼城的乡村“善治”,更擅治,不断激发乡村“生命力”,推动改写群众的人生脚本。金融模式创新与数字金融在乡村振兴中也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国乡村发展添加新“马力”。
红色“广告牌”凝聚乡村治理“温度”
盛夏,吕梁山南端西麓,一条大街贯穿山西省一座秀美的村庄,并不断延伸通向家家户户。这是蒲县山中乡山中村的星光大道:干净宽敞的水泥路两旁,齐整的白色路灯上,半人高的红色“广告牌”在阳光下分外亮眼。“广告牌”上印着一张张笑脸,那不是别人,是村里评选出的“星级文明户”,是大家眼中的明星。
“‘上电杆’如今成了我们村里人的一大动力,每年大家为了‘上电杆’都争先恐后的‘得分’、评‘星’。”蒲县山中乡山中村党支部书记石金平说。
“上电杆”的过程说起来并不复杂。“分”就是村民文明善举、做实事好事兑换的积分,“星”就是凭积分“存折”以标准和民主评定“星级文明户”,此外村民还可以凭借分数兑换生产生活用品,一分兑换一元钱。这是蒲县自2018年以来开展的积分管理基层治理模式,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环境整治、疫情防控、文体活动、乡村振兴等村级事务中。
霍喜昌就是其中一位争上电杆的“勤劳致富之星”。他是山中村的一名农户,也是早些年别人口中的“懒汉”。
“之前我就觉得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霍喜昌说。霍喜昌的亲人仅有一位离乡远嫁的女儿,女儿挂念父亲却也总力不能及。一次女儿回家后,看到村里建设的巨大变化,街坊邻里也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走上”星光大道也成为她对父亲的期待。
石支书说,就是因为女儿这一个小的期待,霍喜昌的状态焕然一新。“自此,经常看到霍喜昌骑着女儿买给他的自行车,主动参与到村容整治、义务宣传等工作中,并积极务农,一年下来也赚了好几千元。”石金平感慨,两年后,霍喜昌成功评“星”。村里形成的比学赶超、向上向善的氛围成功带动村民从物质脱贫到精神脱贫,在创造幸福生活上做出实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得以深入。
走在山中村的路上,一步一景,积分兑换的美好生活图景徐徐展开:公用理发室、公用洗澡间、积分超市、70岁以上老人的免费食堂等尽显乡村治理“温度”,积分超市内也设立了建行农村金融服务点,就近满足村民小额取款、信贷、转账汇款、缴费等金融需求。处处便利成为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体现。
乡村善治“良方”成就蒲县之“星”
从10亩苹果树到建起有机生态园,从一个人到带领一群人,蒲县古县乡古县村的村民任海锁以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渐渐打开“致富路”。
作为村里人人口中的致富能人,任海锁十多年前就学习实践出了一套果树精细化管理的好技术,为进一步发挥生产质效,他想出一条种养一体的绿色发展路子,通过引进50余只绒山羊,以玉米秸秆饲喂、养殖粪便施肥的有机一体化管理模式,生产有机苹果。2021年被评为县级“创业致富”星级文明户。此后凭借“星级文明户”身份,申请到5万元贴息贷款扩大生产,以政策红利进一步激发出发展动能。
如今,任海锁每年全部收入达到5万元左右,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任明林、任伍林、姚洪强等12家也搞起了家庭养殖,苹果树成了“致富树”,全村苹果产业绿色有机化整体得以提升。
山中乡的村民刘元平曾经由于家庭变故,一时郁郁低沉满足于成为一名贫困户。建行山西省分行与蒲县政府联合打造的“党群积分平台”上线以后,刘元平突然有了动力,他了解到政策学得多、用得好不仅能帮他早日脱贫,还能挣积分当钱用,他的“道德积分”后续有可能成为信贷增信的参考依据。他同步发展起了当地的优势经济产业:梨树、花椒种植,乌鸡养殖。
“以前想着当贫困户,现在和大家是比谁干得更好。政策本身,就是我们村民的致富良方。”刘元平说。2018年刘元平主动要求脱贫,2019年被评为县级“政策明白之星”。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建行山西省分行与蒲县县政府在助力农村集体经济方面全面合作。县政府利用建行优势为县域内数十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评估,提供信贷支持,助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产业振兴引入金融活水。
“存折”到“显示屏”的乡村治理新“玩法”
跟着石支书,翻开“银行存折”,密密麻麻的字迹书写着几年来村民愈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记录着政策发展迭代下乡村建设之路。“政策的推行不免会出现各类难题,从开始的无人响应到如今的积极争取,从一个人管一村人到党员联户的共建共治共享体系,从积分系统不完善到现在完全线上化的申请管理机制。”石金平说,苦尽甘来,如今村干部工作强度大幅下降,工作成果迎来了质的飞跃。
落在纸面上的积分“存折”现在已全部线上化,此前积分工作量大、效率低,还存在公示不及时及积分不透明等问题。蒲县县委、县政府设法将“党群积分平台”线上化,与中国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建立合作。通过两年的系统迭代,为蒲县量身定制的党群积分管理系统上线,系统将蒲县探索出的“党群同‘行’·善治蒲邑”工作模式全面、简易地涵盖其中,并从村、乡、县各级都以数字化显示屏可视化展示。
党员联户、党员帮扶积分模式使“党群积分平台”成效进一步显现,同时,积分统计效率大幅提升。“现在村民从手机端线上申请审批,七十岁以上老人也用得很好,然后数据直接线上传输,到了我们村里的办公室显示屏,就能实时显示每个村民的积分情况。”石金平说,现在党群管理、积分评定、生活缴费、积分兑换等,都通过线上实现。
积分线上化带来的改善不仅于此。据了解,党群积分管理系统项目的实施为金融活水流入乡村提供了“有形”依据,得以实现多场景的金融赋能。如,建行山西分行辅助蒲县政府进行项目评估、加大对农村经济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等,开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户40余户,授信近千万元。农户除日常缴费、积分兑换可通过系统实现外,种植养殖的经济数据,医保、养老数据,信用积分数据等成为了迭代升级文明贷、优享贷、农户贷等个人快贷产品的依据,并进而推进整村授信。
规模化经营“整活”农村集体经济收入
多年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重点补上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然而,在部分地区,耕地碎片化问题一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记者调研发现,在土地流转中,许多地区耕地分散化、碎片化问题成为制约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家一亩地,你家三亩地,谁会去买无人植保机?”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副县长高伟说,农田中大量田埂和地块界线的存在持续阻碍耕地连片经营,实际上浪费了不少优质耕地资源,大中型农业机械难于展开作业。同时,零散经营大幅增加了人力经营成本,以及施肥、灌溉等田间管理成本。
耕地碎片化问题不仅关系着农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更影响着农民的“钱袋子”。据高伟介绍,翼城县通过创新托管模式,将农民手里的碎块田整合为“万亩方”,先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获得建行山西分行授信,再将贷款资金用来改善农业生产设施条件,加大水肥一体化及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每亩节本增效达到430元以上,粮食产能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实现“飞跃”。“从去年到今年,翼城县的诸多试点集体经济收入破‘0’,年收入达到30万-50万。”高伟说。
“我们今年400多亩地用来种小麦,挣了40多万。”翼城县中卫乡南北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董海水笑着说,以前村里收入仅有5万左右,一直提升不上去。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农业生产托管以来,收入实现好几倍的增长。之后预计玉米、小麦的销售收入更是能达到100万左右。
回顾这一年的经历,董海水坦言,最开始资金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最大难题,恰逢农资价格上涨,种子、机械的价格也较高,怎样将这400亩地种好,让以土地“入股”的农民有钱赚,成为他们迫切的需求。建行山西分行以南北庙村的土地等信息为依据,为其授信33万元,成为撬动集体经济的重要杠杆。
董海水说,“今年有了这笔收入,还准备进一步在产业链延伸项目上做文章,购进机器做玉米和小麦的深加工,增加集体收入。”
如今,翼城县粮食生产实现量和质的双重“跃迁”。全县安装喷灌滴灌水肥一体面积达到1.2万亩、绿色高效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0万亩、有机旱作粮食生产面积达到15万亩。县内连续三年小麦高产攻关田创全省高产记录;连续两年对全县小麦全覆盖开展集中喷肥,通过三次超常量喷肥技术应用亩产增加80-100公斤。
盘活乡村“沉睡”资源“巧解”农村授信难题
当前,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保障农民稳定增收、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其中,新型农业主体的培育与壮大过程中,绕不过的主题是融资难问题,是金融服务支撑问题。翼城县新翔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学峰经营着县内规模较大的种子企业,并联合合作社经营约300亩土地。“办理银行贷款所需要的信息非常复杂,包括夫妻信息,子女收入信息等,尤其作为企业办理时困难非常大。”李学峰说。
由于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底子依然薄弱,体制机制仍不健全,农村相对薄弱的信用环境以及融资需求的多样性、经营个体的分散性等现状,使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艰巨挑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亟需“破题”。
高伟表示,土地确权后,成为金融机构的授信依据,使新农主体、农户的信用评价体系更加丰富。县政府与建行山西分行历时三个多月对翼城县内742户新农主体进行了全面的数据采集和核验,开展土地流转和托管合同的签订和信息导入,以创新型模型设定信用评价指标,“农业生产托管平台”应运而生。平台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技术,以“411x”为架构,“4”为平台基础业务系统,包含土地流转管理平台、农业生产托管平台、农村三资管理平台、信用信息采集平台;“11”为1个数据仓,1项功能应用。
“现在太简单了。”李雪峰说,“我到现场,只需要通过人脸识别,第一年就获得了40多万的授信。”据建行工作人员介绍,授信额度是依据李雪峰的300亩土地面积采用一定算法计算得出的。像李雪峰这样能够秒审秒批秒贷的新农主体还有很多。
“建行通过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高效整合了农业、政务、金融等数据资源,有效盘活了土地确权、流转、托管和农业补贴、保险及主体生产经营信息等乡村‘沉睡’资源。现在他们有了更多的‘财产权’。”据中国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负责人介绍,建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研发了“新农主体信用体系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地方农业数据资源的高效整合。7月27日,建行山西省分行首笔乡村振兴创新产品“农业生产托管贷款”在临汾投放。
值得注意的是,依托新农主体信用体系平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和土地经营权流转抵押实现“线上化”,农户完成相关手续办理的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土地流转、农业补贴等数据得以整合与实时更新,新农主体信息碎片化问题得以解决,有效提升了新农主体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